永遠革命的國度:

錢理群著《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 1949-2009》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被公認為東亞區域思想界代表人物和 19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書本內的著者介紹如此的寫著。談的是錢理群著:《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時代 1949-2009》(上、下冊),2012 年台北聯經出版。作者在北大教授魯迅兄弟文學作品和思想史,已為國內外認識。2002 年退休以後,回到曾經下鄉的貴州教書,重新回想人生,同時對民間思想作出探求。本書是作者在 2009 年應台灣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邀請講學的講稿,探討自建國以後到現代毛澤東思想和行為上的變化與之對中國的影響。原講課只談至文革,作者回到大陸以後多添三章,談到毛澤東逝世以後的三十年中國的變化。雖然毛澤東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但從某些人的某些決定,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思想的影響猶在,是故作者稱之為「後毛澤東時代」。

     

    講課的對象是台灣的大學生,他們對社會主義思想以及中國 1949 年以後的歷史認識不深,所以作者也花了不少篇幅介紹社會主義和歷史進程。坦言我對此等材料認識亦不多,閱來也不覺吃力。全書共分十四講和一章導言,以一講談建國初期,反右、大躍進、大飢荒、文革前、文革各佔兩講,最後三課便是談 1979 - 2009 年所發生的事。

 

    書的導言中,便對毛澤東作出數點概括,我以為頗為中肯:

1.    毛澤東受馬克思思想的認響,認為思想不單是解釋世界,還是要改變世界。

2.    毛澤東亦是一位詩人,有著詩人的浪漫,即存有某種不切實際的理想。

3.    毛澤東同是亦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可以把自己所想實踐。

4.    毛澤東是國家統治者,位於權極且不受約束,錯了也罷,一往直前。

5.    毛澤東自詡聖人,即可以改造人的思想的人,而毛澤東把專政、革命思想落實到人的腦子內,可謂不遺餘力。

6.    毛澤東所統治的國度,是全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度,縱是微細的改變也影響甚廣。

 

    是故書上寫了這一句:「毛澤東是完全自覺地用他自己的思想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現實和中國人的心靈世界,並且按照他的思想模式建立起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最基層的社會生活組織結構。它不僅是種思想存在,更是物質、組織的存在。」(上冊 15 頁) 再翻下去,開始閱讀新中國的歷史,我們看到反右、反右傾、大躍進、大飢荒、文革... 一場又一場的鬥爭,死傷無數。毛澤東曾提出「不斷革命論」(上冊 169頁),不斷革命使幹部和群眾保持革命的熱情。所以我們看到的一群人被抽出來,批了,又另一群,再另一群。中國人間便是不斷的分化,不斷的鬥爭,不斷的運動。

 

    老師和學生間、上司和下屬間、父母和子女間的矛盾自古以存,但這作為老師、上司、父母不是產生矛盾的因由,更不應為矛盾的出現而受批鬥。毛澤東便喜把這些矛盾政治化,挑動鬥爭。外國的壓逼和國內的大國家情意結也成助紂之約。然而毛澤東建立的不是理想國,被壓逼的人自然沒有自由,但壓逼人的人何嘗不是沒有自由,看這 毛澤東的國度便是一個沒有自由意志的國度。當被壓逼的人反過來把壓逼他們的人壓下去,他們又成為新的壓逼者,中國歷朝歷代也走不出這困咒,毛澤東也不例外。但他把自己的想法作為衡量對錯的法則,在法律和一切準則之上,便使自己不受壓逼。人們可以批判任何的東西,但毛澤東思想除外。

 

    書不是全面否定鬥爭和歷史進程的一些異數,也提出當中一些有意義的發展。例如文革後期的上山下鄉使新一代對農村更有認識,不再是象牙塔裡的學者;又如文革前後毛澤東自己在思想和行為上的矛盾亦使一些人反思毛澤東思想的絕對權威性,反思中國的去向。問題只是,我們付出的,和我們所得的相比對,是否物有所值。再者是否有更和平的方法,達至如上的目的。

 

    作者不是單單注視毛澤東,還援引當時被打壓的人物,如建國初期的沈從文、反右的林希翎、大飢荒的顧準、文革的楊曦光等人的思想變化,看出被壓逼的知識分子燃閃的自由思想之光,看出不是盲從的知識分子不時質問為何?然而一個一個被扼殺了,卻突顯出中國人的一幕幕悲歌。更甚者,作者援引自己的經歷,一個曾是火紅的毛澤東支持者的反思。某程度看來,書是作者的自省,也是作者的懊悔。

 

    對於中國現代史,如生於香港長於香港的我般的一個書呆子,未有切膚之痛。但今天,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高舉毛澤東的畫像,希望成為壓逼人的人,走不出受壓逼和壓逼的魔咒,我們是否該反思呢?

 

    「中國人的悲哀是出了一個毛澤東,但更悲哀的是現在還走不出毛澤東的影。」這是我的讀後感。

 

書於二零一三年一月四日,家中。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