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陳景潤

 

陳景潤同志是位傑出的數學家,他在數學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不僅對科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而且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他熱愛科學、刻苦學習、潛心鑽研、頑強拚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這是現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 1996年乍聞陳氏辭世而寫給當時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的悼文中的一部。

 

昨夜整理網頁中有關孿生素數猜想的一部份時,言及陳景潤院士在這一方面的貢獻,回想起閱讀他生平的時的感覺,心中不免有點兒酸了。相信日後寫作哥德巴赫猜想,感觸會更多。我們與其說他熱愛數學,倒不如說他是為數學而生,真的感激上主賜給世界一個這樣的人,成了不少人的典範。

 

陳景潤和數學是分不開的名詞。他是福建人,畢業於廈門大學,在沈元、閔嗣鶴、華羅庚等數學先進教育和栽培下取得數學史上前無古人的成功。他當過教師,很難想像一個有神無氣的書呆子如何征服天真活潑的學生,至少他也認為唯有研究才是他理想職業。

 

1966年開始的十年文革風潮,陳景潤怎麼逃不過,他為了數學多次缺席批判會,他只會留在圖書館做研究和閱讀。5 16 日,風潮直指科研界,矛頭直指華羅庚,說他和走資派勾結。陳景潤是華羅庚最欣賞的學生之一,亦是被壓迫的對象,1968年,陳景潤也被揪出來,上綱上線,說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為外國辦事,是賣國;研究數學是寄生蟲。陳景潤曾尋過死,可幸他自中關村 88 號跳下來死不了。他的手稿、參考書籍全被抄走,留下來的只有毛主席語錄。

 

陳景潤不過用了三年時間便把哥德巴赫猜想推至 (1+2) 的高峰,是二百五十年來沒有人到達的境地。但他還要努力把證明簡化,讓後來者更易攀登。他只用了三年去證明,卻用了他生命的九分一時間作簡化工作,我們可以怎樣說,惟一可說是他那 63 年陽壽來說實在太短了。

 

1973年陳景潤把簡化了的 (1+2) 交給中國科學院審核,審核是由閔嗣鶴和王元負責。在文革時期,這極左思潮打壓了科學的發展,如果是現在王元等一定會以最快的速度通報全世界,但當時王元只敢寫上「未發現證明有錯誤」。

 

由於他在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研究上取得輝煌的成就,政治壓迫才開始寬了。陳景潤一生不談政治,卻為政治所影響,若沒文化大革命,或者哥德巴赫猜想早解決了。

 

回想起 1996 319日陳景潤去世以後,我見香港僅文匯報一家有報導此消息,還要在數日以後,重點是鄧小平等國家元首的慰問,心中不免感慨這香港文化學術之情是如此淡薄,大概當時香港人只知鄧小平而已。

 

二零零三年七月二十二日,書於天水圍家中,遙望祖國。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