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四與七一

 

香港近數月又是風雲色變之時,不比美國特工門事件或台灣三合一選舉遜色。曾蔭權先生以高民意支持出任特區首長,隨即拋出政改第五號報告書(下稱五號報告書),滿以為把立法會新增的間選席位全數撥歸區議會、增加立法會直選議席、增加可選特首的選舉委員會人數便可以順利完成此時責任,而進一步民主便由日後的特首苦思好了。

 

但誰不知民主派聲言不接受,一說沒有普選時間表,即普選之日無期遠了;二說區議會中有委任成分,不可由委任議員選特首(以下簡稱政改方案)。民主派更聲言會在立法會表決政改報告書時投下反對票,和發動民眾在十二月四日上街「反政改」。本來民主派在立法會內也不過區區二十五人,不過半數,但誰知政改方案得以落實,有賴三分之二的立法會議員贊成才可成事。此刻民主派議員成了傳媒的焦點,一些和曾特首關係密切的民主派議員去向更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政府也不甘示弱,許仕仁司長走訪十八區找支持,十八區中有十六區支持政府,但留意當中支持者不少是委任議員。曾特首更聲言,一是照單全收,一是原地踏步。

 

政府的招數不外兩法:一是民意牌,曾特首自恃高民意支持上任,更揚言政改方案也得廣泛民眾支持,再者有民建聯、自由黨護航,那怕你區區民主派廿數人;二是玉石俱焚,民主派議員若不支持政改方案,香港民主便無法向前邁進,他們得負上窒礙民主發展的罪名。但誰知民調學者如王家英等紛紛表示政府的普選不夠科學:一是問題有誤導性,二是調查時五號報告書尚未出生,三是沒有問和普選時間表的相關問題,四是或有受訪者在別無他選的情況下無可奈何的支持政府:民意牌全無。若十二月四日真的有很多人上街,政府的說法更被得證不對,只會令政府誠信進一步破滅。現在數天,如曾特首的電視講話中,或一些相關人仕口中,如林瑞麟局長引聖經典故,已鮮見政府以民意支持作招徠,更進一步自責政改方案未臻完美。原因很簡單,到底有多少市民支持五號報告書,你我心裡有數,政府也知這不過是一場問題的文字遊戲,政府再盲目的說有得多人支持政改方案,只會激起更多反對人仕上街表示反對。

 

但玉石俱焚一招還是有點可怕,誰知數年前七一以後,香港人明白一件事,不可能改變的事也可改變,二十三條立法勢在必行,終也被叫停。原地踏步誰也不願看見。但我們試想一下若每一屆立法會選舉只是同時增加直選和間選議席數目,而直選不在比例下的增加,我們只會有一個更大的議會而非更民主的議會;若選舉委員會只增加數百人,何時才到七百萬香港人。我們自知普選的目標不易達,但若沒有時間表依循,我們的政府只會年復一年的把問題推後,一代又一代過去了,普選依舊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我們得以我們的行動表示我們已等待不了,我們已成熟,我們可以民主:這亦是進一步體現一國兩制的好時機。

 

但十二月四日的遊行和七月一日的那一次不同,人數也估計不會太多。其實七一五十萬人上街,是否人人為了反二十三條立法?但今天看來,除了反政改方案和當年反二十三條立法的原因相若以外,其他條件也不同了。我們現在的政府確實比董建華時代的有效率得多,曾蔭權本人亦得較多民眾支持。再者現在的經濟環境比以往的好了,求變的心沒那麼殷切,某些公司或不希望其員工上街製造不穩。中央派遣兩位航天員到港,以喚醒市民的愛國心,愛國的人便不要作令國家不安的事好了。縱然天主教陳日君主教以及一些基督教的友好動員信眾上街,但缺少了負資產一群、中產一群、。「看太空人」的一群,人數未許樂觀。再加上今天的左派低調了許多 (除了幾許爭上位的「中途轉左」以外),說什麼上街表達意見是人民的權利,政府不會以人數多少來衡量意見輕重等,免得鼓動更多人上街。誰知昨日特首的電視講話了無新意,反而喚起市民的憶記,或許是一變數。

 

其實政改方案不是沒有改動的空間,其實民主派也心知要港府加入普選時間表,作法自縛,政府那裡會如此傻的順從。但開天殺價,落地還錢,卻是自古以來討價還價的天條。政府大可廢除區議會委任制,或禁委任議員選特首,這大不了回到九七的水平,也不算什麼過分的開放。況且立法會中由區議會互選的議席也不是全由民主派取得。要知道選民選擇區議員時,首重地區政績,政治理念、政治明星等還是次之。

 

要知道縱然十二月四日上街者有數十萬,政改方案改不改也不是香港政府自家內可決定的事,也得中央首肯。民主派刻意把香港問題帶到外國去,或許使中央政府尷尬而不肯遷順民意,或許令問題更糟。但無論如何,中央、港府或民主派也不許在此此輕言轉變立場,得看十二月四日,兩天以後上街人數多少。

 

十二月二日,天水圍草蘆中。離色變之日尚餘兩天。

 

後記

 

其實十二月四日與七月一日不無關係,

 

因為 1 + 2 + 4 = 7 * 1 1 * 2 + 4 = 7 – 1 12 – 4 = 7 + 1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