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貧學生遊學團

 

    

    政府鼓勵學生「走出去」,便以「關愛基金」支助清貧學生參加遊學團,每人三千大元。說實話,三千元的關愛說多不算多,在旅遊方面已不見多大用處了,但總比沒有的好。我們姑且不談遊學團是否必須,是否物有所值;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學習,是用金錢來堆砌的,清貧的學生難免吃虧了一點。本來那三千元的資助還可以彌補現今教育物質主義下的不平等,可是我們的政府總喜歡把僅餘丁點「德政」變成笑話,真的令人費解。

 

    政府建議那三千元先由校方代支,學生完成遊學以後,作個報告,教局審批滿意後才發款。政府當然不會說句由清貧學生先付那三千元,因為誰也知道這些家庭不易找到多餘的三千元,這樣便辛苦學校了。我暫且不談財政緊迫的學校如何討來那三千元,我看又是一個左刪右扣的方法。我先從學生角度來看這問題。學生遊學以後,作報告反思是可以的,但以此作為給款與否的準則便是說不通了。清貧的學生沒有那三千元,七月一日大可以不作遊學,安安份份的在香港遊行。政府一方以三千元引誘他們外訪,一方卻找借口卻不付鈔,錢從哪裡來,難道你叫校方問那得為三餐不繼的家長討回那三千元嗎?學生的報告優劣取決於學生的本身素質、學習歷程等多方因素,但和其家庭經濟背景並無關係。回看資助的本意,是看那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而非其個人能力。再者,要學生作份好報告,即先假設了學生參加的遊學團會給預學生一定的知識增長,有一定的素質,這點我是有所保留。現在的遊學團良莠不齊,政府何以保證三千元大鈔下的遊學團能使學生有所得益呢?學生參加了一些魚目混珠的遊學團,作了一份似是而非的報告,便得使校方先支的三千元一去不返,如何說得通呢?第三,我們作報告應該是為了錢嗎?拜金主義的政府說「求學不是求分數而是求金錢」,但假道學的我卻不太認同了。更何況學生的報告只是為學校討錢而不是為自己,說不定學校遇上了一些老是不交功課的學生,學校便頭痛了。

 

    政府想確保資源善用,可以以學生出勤率等作為考慮因素,而非以報告的優劣。但我想政府當初以此政策換取了一時一些人的掌聲,現在卻虎頭蛇尾,對得起那給予支持的人嗎?我不曾對這政府有任何期望,只是為那些錯信的人感傷而已。我更是痛心我們何以把人和人間的不信任滲進教育中,讓我們的學生和學校先承受那不信任的苦果。最後我想你既是願意和有能力付鈔,「關愛基金」也不過慷他人之慨,何不大大方方的幹呢。那六千元如是,那三千元亦然。

 

作於二零一一年六月十一日,網誌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