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青年新政「染紅」及新界西補選初選問題

 

 

2015年的區議會選舉,傘後組織如雨後春笋,成長快速。青年新政多人參選,雖僅一人當選,但亦有多人高票落敗。這組織儼然成了傘後組織的代名詞。

 

選舉過後,總結紛起。傳言青年新政是「染紅」組織,皆因該組織骨幹曾在大學時參與大陸交流團或曾於左派機關工作,因而與中共人員多有接觸。再加上他們出選時,雨傘運動的宣傳不多,因而令人有所聯想。近日,青年新政去信公民黨,希望泛民派別在新界西補選中先作初選,協調一人出戰,似乎大有挑戰公民黨囊中議席之意,其政治立場更被關注。

 

本人不認識該組織,也不存有多大的反感。若他們真的披著雨傘外表,懷著親共的心,在民主的洗禮下,欺瞞市民一時也不可欺瞞一世。但我不明白的是為何那群自命支持民主多年的人卻在此刻不相信民主?更不相信選民?香港有多少人和左派機關有聯係?有多少人回過大陸交流?若然因此種種便把那些人拒諸於泛民門外,那和中共對泛民的排拒又有何分別呢?民主黨也曾走進中聯辦,難道溝通或交流只是他們的專利嗎?他們相信雨傘運動會令人覺醒,但卻不相信運動可令親左的人醒悟,這又是什麼道理?受雨傘影響的人也不用天天舉傘,把雨傘精神圖騰化也不見得是件好事。青年新政大可不提出協調,自行出戰,反正出選的門檻很低。然而他們提出初選,正是希望確立一個機制集中力量,而在此機制下亦可以更完善泛民的政綱,滿足更多的支持者。當然亦有人認為他們此舉是希望以小吃大,但他們若真的得到市民的支持,由他們披甲又何妨呢?

 

當然青年新政是不是應該進一步走進建制,還是走在局外發揮其影響力呢?走進機制也好,是不是要跟一群泛民協調機制的既得利益者與虎謀皮,也值深思。但這是該組織的決定,他們也自會承擔當中的政治後果。何況在公平參選權之下,議席不應是某人或某政黨的囊中物。某人很合宜,某人有政黨支持,某人自詡志在必得,哪又怕什麼多作初選呢?

 

本人反而關心,初選的運作,畢竟這和美國兩黨的總統的初選不同,泛民不是一個政黨,支持民主的人沒有記認,那初選如何識別誰人可以投票呢?再者,經費如何籌措也是問題。但我想這些操作問題是可以克服的,而確立初選機制是更體驗民主的重要一步,借這一次相對無關痛癢的補選試行,更是最佳時機。

 

民主不是民主黨或公民黨的專利,更不是泛民協調機制的專利。政黨老化之所以存在,正因為他們排拒年輕聲音,這亦是雨傘運動出現的因由之一,更是泛民不敢在傘後大展拳腳的因由。如他們依然故我,依然不聽聽年輕人的聲音,最終只會把自己的政途斷送,更甚者是把香港的民主前途斷送。

 

網誌,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家中。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