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以下簡稱「德國科」) 的爭論,隨著九月開學逼近,而變得熱鬧起來,因為全港小學均得在九月開始試行該科。當然這和梁振英初上台、「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以下簡稱「手冊」) 的出台不無關係。



     「手冊」由教育局資助下編寫及出版,教育局的責任難以推卸。教育局初說這只代表某一方的想法,而非唯一的想法。問題在於那是官方資助的文件,儼然冠上了官方文件的冠冕,理應持正中立。但這「手冊」內容側於媚共,教人不得不相信局方信納這一立場,教人不可不從。我不認為「手冊」只是純粹介紹一些觀點而已,縱然如此,「手冊」為著向中共獻媚,而顛倒是非,指鹿為馬,對中國當權者吹噓、吶喊,令人氣憤。「手冊」把西方民主選舉說成政黨輪替,勞民傷財;把中國欺壓人民說成社會發展的成本,視人命如草芥。如今「中國模式」是否成功還屬未知,但「手冊」卻把之奉為金科玉律。官員口口聲聲的表明「德國科」不是洗腦教育,但單單一本「手冊」便如此霸道,教人如何吃得消。


    
    局方既是認為「手冊」有問題,便該把之收回。但局方最後只是口頭把監督和批許的責任推卻,但推卻的卻是人人都看得出的關連,這簡直把一眾市民,當作呆子般玩弄。局方如此行徑,證明了「守責」不是德育教育的重點,這更是可悲。



    當然不是教育重點的還有「獨立思考」,局方聲聲的表明「德國科」 
鼓勵獨立思考,然而教材取材單一且立場偏頗,如何引發思考?值得思考的重點在於整個課程建基於對國家的認同,這點已為人質疑。更甚者中共為了使治權永續,早便把黨、國、民族的觀念混在一起,這時,我們不得不認同共產黨的一切,這更是值得爭議的地方。國家和民族不過管治者便於管理的產物,我們認同與否,我們感到光榮與否,全該因為管治者的作為如何。我們不該因為「中華民族」一詞而感光榮或驕傲,盲目的大民族主義,只會是霸道和爭鬥的源頭而已。何況香港華洋雜處,不可能要每一個學生認同中國或中華民族。

 

     我不認同局方說那爭議只不過不足十分一,可以容讓試行再檢討。要知道教師的流水作業,卻是學生的一生一世,學生只有六年的小學、六年中學,若然受了錯誤的教育,便難於更正。再者,我們不是不知道問題所在,如此硬推便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該為老師所為嗎?更甚者,課程上了馬以後,檢討與否,檢討如何,天曉得啊!



    局方說已作諮詢,但這諮詢何時何地如何作?這可算廣泛的諮詢嗎?這也是政府施政的通病,一向政府會向一些團體詢問意見,但在權力私受的環境下,這些團體是否能代表市民大眾嗎?這些團體又是否如實反映意見呢?還是和政府媚共一樣的奉迎政府呢?這政府吸納民意的渠道阻塞了,市民只好走上街頭了。



     周日,九萬多人上街,反對之情如烈陽高掛,當權者還不勒馬的話,九月停課在所難免。其實我相信,強推「德國科」也不是一局一委會的主意,背後已得到整個政府甚至中央的支持,說不定這是中央的意思。然而在此時此刻,梁振英新官初立,未有政績,社會和政府間互信基礎薄弱的時候,強行倒逆民意之舉,實為不智。再加上立會選期將至,給反對政府的人找上藉由,左右選情,更為不智。真不明白北京當局、香港政府一眾高官,如何分析民情,還是視民意而不見。    

 

     「德國科」的問題不在於談不談「六四」、「李旺陽」,而是整個課程跟本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先別談論是否該愛國,或這國值得愛否。愛國是情感的體現,不是知識的實踐,更不是評核可使然的,但在一周一節的課堂中,強行要學生表現愛國情感,可以嗎?有人說,這是政客借題發揮,但細問一句,若議題不值關心,政客如何抄作?我們別把一些事情定義為政治化,便以為了事。坦白而言,我感覺到在中國洗腦環境下成長的人,思想總是怪怪的。我們害怕我們的下一代,只會說「好話」而不知是非黑白,只會作「好事」而不問良心義理,只知「神九升空」卻看不到「打壓維權」。我不反對學生認識中國,但我們該認識的是一個全面的中國。

 

       其實,九七以後,不斷的交流團,不斷的播國歌,早已「溫水煮蛙」般洗了不少人的腦,或許有人希望「拔苗助長」,至使反響更大而已。

 

 

 

二零一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刊於網誌;

二零一二年七月三十日,家中整理。

    

 

 

Free Web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