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的回憶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語出《孟子》離婁下。此語何解,我不知道,然只知「人之患」已成教師的代名詞了。近日閒來無聊,看看其它同業網誌,此詞又湧眼前。想啊想啊,便替自己的網誌改了個新裝,更了些分組名目,把「教學點滴」改成「人患手記」,替自己多添文采。

 

其實我首次接觸此詞,不在吾師,而是一偶然得很的機會。時值大學一年級,加入了浸會大學 (當時還叫浸會書院,我入校第二年才正名) 的辯論校隊,看我不像嗎?其實在初中時已有參與辯論活動,然由於校方保守或學生能力稚拙,學校沒有參加公開比賽,我們參加的也不過是班際的比試而已。但別小看我,老師嚴格指導下,我們算是似模似樣的,這也多得我的啟蒙老師「尹鑑雄老師」的指點,他現在好像還在救恩書院任教,但我已沒跟他聯絡多年了。大學時加入的辯論校隊,導師為「陳永明教授」,不錯正是「中文一分鐘」的那位「陳永明教授」,但他早在多年前已離開了浸會。有一天,有一位剛畢業的前校隊主將師姐到訪,說述工作,她故弄玄虛的拋出了「人之患」一詞,這便是我的第一次,第一次聽見「人之患」一詞了。說回辯論隊的生活,忙得透不過氣來,當時為了參加訓練,不時逃課,害我多讀一年大一,辯論的玩票也只玩了大一這一年。其實我走堂是因為訓練還是懶散,還是我不想聽那些充滿北方口音的英語,我也不太清楚了。

 

 還記得那位師姐形容她的學生是「打瞌睡時那口洞差不多有半張臉大」,我們嘩然。我們走進浸會的同學們雖不是十優狀元,但也不是那些無心向學、不思長進之徒,對此話當然不信,因為我們的經歷中不曾接觸過這樣無禮、散漫的同學。不過當我畢業以後,手執教鞭之時,別說半張臉大的口洞,一張臉大的也常看到。當中四修附加數的學生對你說: 1/2 + 1/ 3 = 2/5 (正確答案是 5/6),你心裡如何想,當時我想我是不是在教小學生呢。當然我也明白這不是一時不小心的錯,而是同學未能掌握分數運算的概念。還記得那一班是我初教全年的一班中四,我也是首當班主任的一班,他們附加數第一次統一測驗以後,全班修讀的二十人中僅三人合格,即一百分中過四十分者僅得三人,拿個位分數的比合格人數還要多呢。我感到害怕,真是害怕,萬萬也想不到如此的糟,會不會連飯碗也保不了,誰料科主任和別的數學老師安慰我,這成績也不錯了。後來我也發現,該校很多數學成績較佳的同學也不修附加數,不像別的學校,成績最好的才可修此科,是故統測成績不佳也屬意料之中。自此以後,我明白了「接納」和「包容」:我學習欣賞學生學科成績以外的長處。而事實上當年那班中四學生若不論成綪的話也真的不錯。不是這樣,我也熬不過那一個年頭。

 

在普及教育之下,良莠不齊的現象自然會出現。我們老師的工作不應也不是強令每一個學生拿得到一百分,當然拿到也無妨,而是令每一個小朋友拿到自己能力所及的分數。然而這是你知我知的道理,但在我們現在成績主導的教學環境中卻是容不下的逆思。人與生俱來便是個個不同,有天才,但也有蠢才。如我,我數學了得,但美術卻不用說了。但我深信人人皆有其用,而我們老師的責任便是讓學生知道更善用其優處,改善其不足。本人常以宋朝詩人蘇軾《題西林壁》中的詩句自勉,詩句如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形容廬山各峰如是,我看人也可盡同。

 

二零零六年八月十三日,網誌。

 

 

Free Web Hosting